昨天我们很多专家对四川个性化服务模式进行了一些充分的肯定,通过参观以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自己对个性化服务从一开始对“量服”这个词而言,有点不理解,这个“量服”到底是什么意思。通过反复的强化,现在听起来好像比较熟悉了。
首先,我第一个认识不是个性化服务本身,而是我所看到的我们这项服务本身就是残疾人良好的互动。我首先看到的是沟通和互动,我们为残疾人的服务是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生活,这才是我们残疾事业的一个最终目标。我们残疾人能力的提高、自信力的提高,是通过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来不断提高的。因此,残疾人工作的本质就是如何来提高这种良性互动。昨天听到、看到的,很多就是强调了与残疾人的良性互动,这种良性互动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们大家一再强调的尊重与平等。四川个性化服务的四个步骤体现了我们不断的与残疾人一起来讨论什么样的需求,怎么样解决问题。所以我觉得这种良性互动首先是给了残疾人传递了一个信息,这个信息是我们残疾人被社会接纳的信息,而且也唤起了他们的生活信心。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也增强他们的意识,克服社会上一些障碍。
第二个能看到的是它的专业性。如何提高能力的问题。任何一个服务都是一个三角。简单来讲,这个三角上面是服务对象,就是残疾人群体,一边是残疾人服务的内容、措施,还有一边是服务系统。我们实际上是在探讨这个三角的关系。我们强调的是把残疾人放在最上面,但是对残疾人而言,不仅仅是他的需求,还有他的潜能,还包括他的一些观点。我们探讨的是他的专业性,过去的可能就是送温暖或者是给他一点钱这种活动,四川的个性化服务不是这样,专业性非常强。我们看到四川个性化服务填写的基本状况调查表、基本需求调查表、个性化服务卡,这些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所以,我看到的这个服务是一个残疾人自主导向的服务系统,他同时又是调动和整合资源的一个系统。我们对残疾人需求的确定决定了整个个性化服务的水平。当然从各方面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提升。
提几点具体化建议:
一是表卡的设计。表卡上的需求到底是怎么制定的,专干是怎么确定需求的。在评估人员整体缺乏的情况下,需求评估是否应该有个更好的模式。以需求为导向是正确的,但是如何准确的认识需求成了我们服务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还有改善的空间。
二是怎样制定发展方案。昨天听了残联的介绍,也准备进一步规范,因此,如何规范显得尤其重要。除了对人员培训外,工作的每一步流程要让大家知道标准,怎样制定方案,让大家知道残疾人怎样发展很重要。
三是如何多部门合作。残疾人事业不是残联一家的事,是应该大家都来做的事。如何来调动我觉得这里面可能还有很多问题。就是说我们是不是通过个性化服务这样一个机制,是不是就能够把我们各个部门的资源调动起来了,这仍然是机制创新的问题,我们的方向,我觉得都是非常好的,也非常准确。怎么做到、怎么落实是个难点,这里面还有政府各部门怎样沟通合作的问题。
四是关于考核的问题。考核也是个机制,如何把这个机制发挥好,考核方式、目标、指标就要恰如其分。如果指标定高了,可能使数据流于形式。评估最根本的目标不是说建立了体系、建立了平台等,最重要的是我们残疾人本身的满意度,残疾人得到了什么实惠,其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最根本是看残疾人是否回归了社会,这才是根本。我们四川做的比较早,一定能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宋新明教授在四川省残疾人个性化服务模式研讨会上发言